▶本文为《防治风湿 护卫健康》专栏第75期内容,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!
每年的7月23日是“世界干燥综合征日”,目的在于唤起全球对这一易被忽视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注。据估测我国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患病率为0.29%-0.77%,老年人患病率为2%-4.8%,在女性中更为多见。干燥综合征像一位沉默的访客,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患者的生活质量,却常常因症状“普通”而被延误诊断。
一、干燥综合征:当免疫系统“大水冲了龙王庙”
二、当身体出现哪些信号时,我们应提高警惕?
干燥综合征起病隐匿,症状多样且常被误解为“上火”、“疲劳”或“更年期”。当出现以下这些“干旱信号”,且找不到其他明确原因时,应高度警惕干燥综合征的可能:
局部表现
展开剩余83%1.口腔干燥症:口干舌燥的“沙漠感”
(1)口干:为干燥综合征患者的最常见症状。感觉口腔像“沙漠”,严重者说话、吞咽干性食物(如饼干、面包)困难,出门随身携带饮水,需频繁饮水解渴。
(2)猖獗性龋齿:唾液减少导致口腔环境恶化,牙齿片状脱落,牙齿变黑,最终可能仅剩残根。
(3)口腔黏膜与舌的改变:口腔黏膜干燥、发红、脆弱易破损。舌部表现为舌痛、舌面干燥皲裂,舌面变得光滑无苔如镜(“镜面舌、牛肉舌”),味觉可能减退。
(4)唾液腺腮腺肿大: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腮腺反复、无痛性或轻微肿痛,有时会自行消退,易复发。颌下腺、舌下腺也可受累。
2.干燥性角结膜炎:“欲哭无泪”的干涩
临床最常见症状之一,感觉眼里有异物感、烧灼感、磨砂感、畏光。严重干眼可导致角膜上皮点状脱落、丝状角膜炎,甚至发生角膜溃疡。
其他系统表现:
1.全身症状:疲劳感、低热、体重减轻等。
2.皮肤黏膜:全身皮肤干燥、瘙痒。最常见的是可触及性紫癜:多发生在下肢,为米粒至绿豆大小、稍高出皮面的紫红色瘀点或瘀斑,边界清楚,压之不褪色,分批出现,消退后可能遗留色素沉着。严重者可出现荨麻疹样皮疹、皮肤溃疡。
3.肌肉骨骼:多为非侵蚀性、非致畸性的多关节痛,可累及大小关节,时轻时重。不像类风湿关节炎那么严重。部分患者可有肌痛或轻度肌无力。
4.呼吸系统:鼻腔干燥、结痂;咽喉干燥、干咳。肺部受累导致间质性肺疾病,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,胸部CT可见磨玻璃影、网格影、肺大疱等。
5.消化系统:消化道黏膜萎缩、运动功能异常,出现吞咽困难、消化不良、腹胀。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。胰腺受累可出现亚临床型胰腺炎或慢性胰腺炎症状。
6.血液系统:白细胞减少最常见;血小板减少,可能导致出血倾向;贫血;淋巴瘤风险增加,这是干燥综合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。
7.神经系统:周围神经病变常见,表现为手脚麻木、刺痛、感觉异常或运动障碍。中枢神经病变相对少见,但可能很严重,如脑白质病变、脊髓炎、癫痫、认知障碍等。
三、哪些人更容易被“干燥综合征”盯上?
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。遗传、感染、环境等多种因素参与发病。但以下人群需提高警惕:
1.女性群体:干燥综合征患者男女比为1:9-1:10,女性患者占比高达 90%,尤其是30-60岁的中年女性。
2.家族遗传倾向:若直系亲属中存在自身免疫病患者,需提高警惕,患病风险会相对增加,遗传基因如同埋下的 “易感种子”,在某种因素触发下可能萌发。
3.环境诱因:特定病毒感染(如 EB 病毒、丙肝病毒)、长期接触化学物质等环境因素,可能成为激活免疫系统异常的 “扳机”。
4.出现持续、无法解释的口干、眼干症状者:特别是伴有其他系统性症状(如疲劳、关节痛、皮疹)时。
四、预防与日常管理
虽然无法完全避免发病,但早期发现和规范管理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。定期体检时关注自身抗体指标,出现持续口干眼干超过3个月且伴随其他异常症状,及时就医排查。
对于已经确诊干燥综合征的患者也不需要过度担忧和焦虑,本病总体预后较好,只要做到规律服药,避免自行停药或滥用药物,定期复查,监测内脏受累情况,大多都能做到不影响生活质量。
“世界干燥综合征日”不仅是一个纪念日,更是一个提醒——当身体持续发出 “干燥信号” 时,别轻易忽视。了解这种疾病,既是为了保护自己,也是为了帮助身边可能正受其困扰的人。让我们携手打破 “干燥” 的沉默,用科学认知为健康护航。
五、云南省中医医院风湿病中心义诊活动预告
为响应“世界干燥综合征日”,提高公民对干燥综合征的认知,云南省中医医院风湿病中心将于2025年7月23日(周三)9:00-12:00在光华院区和滇池院区门诊举办“世界干燥综合征日”义诊咨询活动。通过义诊活动普及干燥综合征相关中西医防护知识,增强患者防治疾病信心,助力患者健康生活,敬请广大患者朋友前来咨询就诊。
义诊时间:7月23日(周三)上午9:00-12:00
地点:云南省中医医院光华院区和滇池院区风湿病科门诊
本文作者:狄朋桃
硕士研究生,副主任医师;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理事、云南省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、云南省中医药学会学术流派专业委员会委员、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,从事风湿病临床、教学、科研工作20年。主持云南省自然基金项目2项、厅级科研课题3项,参与国家级课题4项。参编著作5部,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。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,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,云南省卫生科技成果奖3项。
擅长:中西医结合诊治类风湿关节炎、痛风、骨关节炎、强直性脊柱炎、系统性红斑狼疮、干燥综合征、硬皮病、皮肌炎等风湿病。
栏目名称:《防治风湿 护卫健康》
实施主体:云南省中医医院风湿病中心
主 编: 彭江云
发布于:北京市睿迎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